最近川普上任後,針對關稅祭出一波又一波政策。將原本課徵的10%「對等關稅」,後來又變成是32%,結果又說暫緩90天……這種政策搖擺不定,讓很多進口商、貿易商心驚膽跳。為了降低風險、節省關稅成本,有些人開始動起腦筋,想要透過「轉口」、「洗產地」來逃避關稅,這不但無法解決問題,還可能踩到法律紅線!
所謂「洗產地」,就是把從中國或其他高關稅國家的商品,進口到台灣後做簡單的處理,像是換包裝、貼標籤、簡單的組裝,就冒用「台灣製造」的標示出口,試圖躲避關稅或進口限制。
這樣做不但違反貿易原則,導致出口申報不實,未來的進口信用都會受到影響。還可能被當成原產地詐欺(fraudulent origin declaration),一旦被查到,貨物不只會被退運、沒收,還可能被罰款,嚴重時還會牽涉刑責,對公司品牌、信用和營運都是巨大風險!
如何才算「合法」的台灣製造?要讓國外進口的商品,加工後變成台灣製造,必須透過「實質轉型(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)」,主要有兩種方式:
如果加工後產品的性質改變,且稅則號列(HS Code)前6碼不同於原材料,即視為實質轉型。
比如說:
若加工後產品稅則號列未變,但加工附加價值超過35%,也能符合台灣製造標準。
計算方法:(FOB出口價格-CIF進口原料成本)÷ FOB出口價格
舉例:進口原料的成本為 100 元,出口的價格為 180 元,附加價值為 (180-100)/180 = **44.4%,**符合標準!
若產品加工符合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公告的「特定重要製程」,也可以視為完成實質轉型。
很多人會問:「例如將中國進口的玩具,換了個包裝並貼上台灣製造的標籤呢?」
「我們的貨主要從中國來,台灣只是貼上LOGO,這樣能算在地生產嗎?」
「在台灣做產品外觀設計的調整,但內容物是中國來的,可以當地製商品嗎?」
以上的問題,答案很明確:不行!這些都是「洗產地」!
此外!以下這些行為僅屬於「簡單處理」,無法認定為台灣製造:
如果你的加工過程真的有變動,但不確定能不能算「台灣製造」,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主動向國貿局申請「原產地預審」。
由主管機關事先判定你這項貨物的原產地是否合規,預審過後就能放心出貨,不怕被查稅、被退貨。
所以別再貼標籤賭一把了!想確認產品能不能算台灣製,記得走原產地預審這條合法又安全的路!
大家都想節省關稅,但絕對不能鋌而走險去「洗產地」。一旦被查,不只罰款損失大,還會讓公司信譽受損、客戶流失。想要合法降低關稅,記得:做實質加工、符合轉型條件、計算附加價值、透過主管機管申請預審。